audio-club 音響俱樂部: guide-cartridge-impedance


guide-cartridge-impedance






如 何 挑 選 唱 頭 ... 規 格 ... 阻 抗


如果你只聽 MM,此篇可以跳過,不必看,

以下是 MC 才會遇到的問題。

...

MC 唱頭的設計,有一個最基本的困難...

我們希望它的輸出電壓大一點 (如此,就不必放大太多倍,也就不會因放大太多導致噪訊變大),

同時又不希望它的阻抗太大 (如此,頻率響應、動態較不會受到影響)。

但是...

輸出電壓要大,感應線圈就要多,而阻抗就會變大。

這是一體兩面的事。

...

P.S. 音響界一直想破頭要解決這難題,

但到目前為此,只有日本 My Sonic (包括替 Airtight 代工的產品) 使用特殊導體線圈,稍微解決了這一方面的問題。

...

P.S. 相較於 MC 的左右為難,MM 就單純多了。

MM 唱頭專注在... 輸出電壓要夠大,而不太去關心阻抗大不大的問題。

因此,MM 設計起來較簡單,價格較低,但同時也沒有 MC 那麼細緻、寬頻、動態。

...

因為這個緣故,買 MC 唱頭一定會面臨一個抉擇...

高輸出 + 高阻抗 vs. 低輸出 + 低阻抗

哪一種比較好 ?!

近年來,頗流行低阻抗唱頭 (尤其是日本),那表示我們應該選擇低阻抗唱頭嗎 ?!

...

的確,低阻抗唱頭 (通常指 < 4 Ω) ...

因線圈較少,電阻、電容較小,頻率響應、動態較不會受到影響。

但是,有個問題...

...

因為阻抗匹配的問題,較適合用升壓器,

● 參考 如何挑選唱頭放大器 - 規格 - 阻抗

● 參考 如何挑選唱頭放大器 - 唱頭放大器 vs. 升壓器

但升壓器本身卻是一個多線圈的元件 (如果增益要較大,那線圈要更多)。

多線圈又會導致電阻、電容變大,頻率響應、動態又會受到限制。

這麼一來...

低阻抗唱頭的 "線圈少" 的優點,豈不是被升壓器 "線圈多" 的缺點所抵消 ?!

這不是前後矛盾,或白廢力氣嗎 ?!

...

所以,如果要有低阻抗唱頭的優點,而不想要有升壓器的缺點,

那就得找到... 輸入阻抗很低的唱頭放大器。

只不過... 市面上這樣的機種,非常有限。

如果要適用 < 4 Ω 的低阻抗唱頭,

若依 10 倍的阻抗匹配源則,則唱頭放大器至少要能提供 < 40 Ω 的輸入阻抗。

(如果是 < 2 Ω 的超低阻抗唱頭,甚至要有 < 20 Ω 的輸入阻抗)

...

範例 : 唱頭放大器的 MC 輸入阻抗 (最低檔)

Accuphase C-37 : 3 Ω

Aesthetix Rhea : 75 Ω

Audionet PAM G2 : 100 Ω

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Phono 3 : 50 Ω

Conrad-Johnson TEA2 : 130 Ω

Lehman Decade : 100 Ω

Linn Uphorik : 31 Ω

Pass XP-15 : 5 Ω

Soulution 750 : 5 Ω

Sutherland PhonoBlock : 50 Ω

...

超低阻抗唱頭 + 超低輸入阻抗唱頭放大器,是比較極端的方案。

(而且,那些超低輸入阻抗的唱頭放大器,在各方面,包括結構、音色、價格等,不一定都能合你意)

比較擇中的辦法,或許應該選擇...

1. 阻抗偏低,但不是那麼低的唱頭 (不要低於 4 Ω,約 5 - 10 Ω)

然後,再搭配...

2-1. 唱頭放大器 (以避開升壓器多線圈的缺點)

2-2. 必須是電源部優秀 (電容充沛) 的機種 (以避開電源的汙染)

2-3. 必須是噪訊比優秀的機種 (以避開噪訊的汙染)

2-4. 必須是線路簡單的機種 (以避開被動元件的汙染)

2-5. 而且最好是電晶體機種 (以避開真空管的汙染,但若較喜歡真空管的音色則另當別論)

或許,這樣才是最適當的組合 ?!

(這只是一種看法或建議,僅供參考)






如果覺得 Audio Club 的資訊 or 建議… 對您有所幫助... 歡迎 斗內 / 贊助

讓我們可以發展得更好,提供更多服務

Audio Club 非常感謝您的支持

>>> 前往贊助